□潘祖德
父愛是一部震撼心靈的巨著,讀懂了他,你也就讀懂了人生。
——高爾基
家父是一位農民黨員,終身摯愛故土;家父履行28年村干部義務,終身熱愛集體;家父性情溫和,終身喜愛養生之道。
1990年家父照片
家父生于1928年,一輩子居住在宜都市王家畈鄉(現為王家畈鎮)雙河橋村。2010年12月離世,享年82歲。
老人家安葬后,我從他少有的遺物中,挑選兩件珍藏于身邊:一件是父親的身份證,另一件是夾有黨章的筆記本。
家父于上世紀50年代入黨,大隊(村)干部任期28個春秋。論其個性品質,我簡述為12字:溫和老實,原則性強,胸懷坦蕩。
坎坷人生,磨礪出父親的溫和性格。若將82個歲月一分為四,父親則經歷過喪父的少年期、困惑的青年期、自由的中年期、孤寂的老年期四個階段。
2007年家父照片
父親是祖母的獨生子。民國戰亂不休,祖父早年被國軍“抓壯丁”后別家離子生死不明。家父自幼隨母生活,上過三年私塾。
到了解放初期,父親正值青春年華,失去父親的他與祖母相依為命,共同熬過那段居住環境惡劣、生活物質匱乏的窮困時期。直到后來祖母改嫁,父親娶了我母親,才漸漸過上相對平穩的家庭生活。
母親小家父三歲,也是因為“抓壯丁”自幼喪父,與弟妹一道隨母生活在單親家庭。母親飽受苦難,一生勤勞,育有三子二女。常言道:生容易,活容易,生活不容易。在那困苦的年月,養育出一幫“腳踏肩膀”的兒女,父母的艱辛可想而知。
步入壯年,父親憑著聰慧和三年私塾的文化底子,被組織培養為生產大隊的財務會計,后來入黨成為一名大隊支部委員。
兒時對家父的初步印象:白日幾乎不見人影,每當深夜被“噼啪”的算珠響聲驚醒,才感覺到父親還在油燈下干活。隨后印象加深,感覺父親一年四季忙著三件事:寫證明——蓋戳,打算盤——對賬,整文件——開會。
記憶最深刻的,是在寒冷的冬天,父親穿著臃腫的棉襖棉褲,戴著大姐編織的能露出指頭來的毛線手套,一手握筆,一手撥算珠,在火坑旁的小桌上搞“年終結算”靜心扎帳,沒日沒夜,接連忙碌好幾天的場景。那些日子,我常見父親老花眼鏡背后深陷的眼窩……
“文革”時期,家家戶戶設立“紅書臺”,上面擺放《毛澤東選集》等紅著。父親衣兜里時刻裝有小本黨章或“最高指示”語錄冊,有客人進門,他會陪著揮舞手中的紅色讀本,口誦一句當時流行的政治口號。這一代共產黨人經歷過“階級斗爭是綱”“抓革命,促生產”等一系列主題教育和洗禮,大多思想純潔、行為可靠,是典型的“聽黨話、感黨恩、跟黨走”的積極分子。
在“政治統帥一切”的歲月,父親從事的業務必須格外謹慎、精益求精,稍有出入,便有“遭批挨斗”的風險。一年又一年,非但自己嚴格要求,父親還引領生產小隊的記賬員們謹小慎微、鉆研業務。
我清晰記得,有三個小隊的財務員文化水平低,只會記簡單的流水賬,對一些收支平衡稍顯復雜的科目不太熟悉,常常急得流淚。每到月底或季度、年度匯總,就會將“包包賬”提過來請家父指導。
家父曾獲得的獎狀
父親特有耐心,總是不厭其煩幫他們做賬,還經常表揚他們虛心好學,不斷鼓勵這些會計、出納當好“管家”,力求做到“顆?!睔w倉、“碎銀”入庫,讓社員群眾的勞動果實不出差池,讓集體經濟不受損失。后來有好幾位業務出色的年輕人,被上級財務或金融部門相中,紛紛選拔為“公家人”,父親也為他們的成就深感自豪。
因為成績突出,父親一生曾多次受到表彰,但是他為人忠厚,似乎說到表揚就羞羞答答,所以一些榮譽至今不為人知。
多年前,我偶然發現父親臥室的衣柜門背面貼有一張獎狀,上面印有毛主席彩色頭像,細一看還是1963年區公所頒發的,授予他“五好會計”榮譽。我當即拍照保存,并好奇地問老人家:“別人的獎狀都愛貼在醒目位置,您的獎狀干嘛這樣藏著?”
父親認真而又簡單地說:“獎狀不是給人家看的,是鼓勵自己好好干的?!蔽翌D悟,這柜子專用于保管集體賬目,常年上鎖,不正是家父想達到開柜見“獎”、追求進步的體現嗎!
嚴格自律,錘煉出父親的辦事原則。兒時記憶中,父親對待工作一絲不茍,涉及生活公私分明?!拔母铩睍r期的生產大隊,多數沒有固定的辦公場所,開會辦事往往選在村小學或社員家中。
舊時的會計一專多職,崗位關鍵,責任重大。集體印章和許多重要賬目都是家父隨身攜帶保管的,不少群眾也經常會利用早晚空檔登門,托辦代寫各類證明。
一次,村民周某拎著一包糖果笑盈盈來到我家,想請父親網開一面幫他兒子出具一份婚姻登記申請。經過戶籍核對,家父發現這個年輕人距當時的法定婚齡還差三個月,于是耐心為周某講明政策,勸說他等待兒子足齡時再辦手續,直到來者心悅誠服提著糖果離開。
父親常說,辦事講原則難免會得罪人,但這總比違法犯錯的代價小得多。家父工作嚴謹,教育子女卻有“迂腐”的一面。脾氣溫和的父親,大事小事不慍不火,面對熊孩子犯錯,卻顯得束手無策。
那是初夏的一天,我突發奇想要取嫩竹做“高蹺”,便領著弟弟和鄰居小伙伴帶著鐮刀走進屋旁的竹園。手起刀落,我們砍倒不少新長出來的竹子。正當玩得開心的時候,被父親回來逮了個正著。他一見被破壞的新竹現場火冒三丈,用罕見的吼聲制止了我們。
我們知道闖禍了。要是被母親碰見肯定會嚇得作鳥獸狀四散,父親的威懾力十分有限。果不其然,他警告我們不要離開,然后匆匆進屋拿出一疊紙和幾支筆來,責令我們寫“檢討”。
我是年齡較大的,也是“主謀”,本打算寫幾句應付??蓭讉€小家伙上學沒幾天,哪會寫檢查呢!我正想為他們擔保開脫,卻見弟弟立馬怒懟父親,他大吼一聲“寫個屁”,便三兩下撕掉父親遞給他的那張信紙。父親遭遇尷尬,虎著臉盯了許久沒有說話。
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那年,父親進入知天命歲月。五年后他卸任村干部,退下來陪伴母親默默耕耘那幾畝責任田。這是一段自由自在的日子,對父親來說兒女們紛紛成家立業,倉有存糧,六畜興旺,可謂衣食富足。人有旦夕禍福,轉眼到父親剛過花甲之年的那個寒冬,積勞成疾的母親病倒,隨后溘然長逝。
一夜之間,父親步入孤獨的老年行列,猶如山谷里兩只比翼雙飛的鳥,忽然間被射中一只;母親像驚飛的那一只,受傷落下的另一只就是父親。盡管余生二十多年并不缺衣少食,居住環境適宜,養花種草,沐浴陽光,但老人內心的喪伴隱痛總是揮之不去……
痛歸痛,活歸活。個人與集體,責任和擔當,依然被父親分辨得明明白白,折射出一名老黨員的坦蕩胸襟。
年邁的父親,經常告誡兒女:“火要空心,人要忠心?!彼栽罾锾聿駷槔?,說明柴火架空才能火旺的“補臺處事”哲學,由此引申到強調對組織、對群眾要實誠、要忠信的道理。
父親為人厚道本分、言語不多,有時自己也遇上妒忌和麻煩。早年,曾有一位與父親同齡的村民,因出現小過節欲報復家父。
那是一個秋夜,生產隊的稻谷晾曬后準備入庫,由保管員打上灰印,暫時堆放在離我家不遠的稻場過夜。這個村民使壞招,在深夜故意沿著通往我家門口的小路,零碎撒一些谷粒,偽造“作案”現場。次日天亮急著報警,誣陷家父“盜谷”,差點害得父親受罪挨斗。
時隔多年,父親早已淡忘了這筆“壞賬”。山不轉路轉,進入上世紀80年代,這戶“冤家”又承包生產隊堰塘養魚。
那年春夏之交遇上一場暴雨,這家戶主急得團團轉,試著幾次下水,欲拔掉堰塘底漏排水卻未成功。半日內洪水爆滿,堰堤多處出現管涌,眼看潰堤風險加大,不少人等著見證“惡有惡報”的奇跡發生。
正值緊要關頭,卻見父親二話不說,穿上蓑衣戴上斗笠,拽著一把鋤頭冒雨直沖過去。身體瘦弱的他,沿著險堤一側與洪水斗智斗勇,舉著鋤頭默默開挖,硬是在風雨中掘出一條深深的泄洪道……
洪水急下,堰堤保住了,下游的幾十畝莊稼也躲過一劫。事后,有人嘲諷父親是逞能幫“仇家”解圍,而更多人是夸我父親見義勇為。從那之后,我理解父親為何在黨章背頁書寫一句話:黨員活著,就是為了讓群眾過得更幸福,讓集體變得更美好。
數年后,自己成為一名黨員。黨組織的培養,父親的教誨,讓我同樣明白,有信念、有擔當,就是在踐行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。
父之美德,兒之遺產。
★
作者簡介:潘祖德,湖北宜都人。湖北省學校文化研究會會員,宜昌市散文學會、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,宜都市故事學會副主席。愛思考、愛練筆、愛攝影,探訪美麗鄉村、感悟百姓生活;部分作品散見報刊網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