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峽日報通訊員 黎文來 李玲
擰開水龍頭,清水嘩嘩流入菜盆中。9月26日,臨近傍晚,宜都市聶家河鎮鳳凰池村的村民李作芹在廚房開始了忙活,“水池里放個盆,洗菜水、淘米水存下來,還能澆菜?!泵ν晔种械幕?,聊起吃水的事情,她打開了話匣子:“今年干旱這么久,我們用水還這么方便,全靠村里的‘智慧水’?!?/p>
鳳凰池村地處宜都山區,海拔高、水源少,季節性吃水難是常事。今年以來,不少臨近村專程到鳳凰池學習“管水經”。
水資源并不豐富的高山小村莊,能有什么“吃水經”?
今年6月,聶家河鎮在鳳凰池村織起了一張“活”水網——186戶村民裝上了智能水表,流量水壓等數據匯入物聯網,管控靠云計算,調度實現自動化。
聶家河近2萬人分散在114.5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山大溝深,入戶管線行走在千溝萬壑間,跑冒滴漏等故障頻發,向農村延伸越深,成本越高、人力越不夠。
分管供水的村干部張幫偉對以前的“供水難”記憶猶新:爆管、漫水、沖壞莊稼時常發生;管子在野外,排查時要翻山越嶺,小股跑漏很難發現,有時荒野長起一片草,才知道下面漏了水。
水難供,更難管?!坝捎跊]有統一收繳水費,東家沒水吃,西家沖豬圈、淋菜園的現象很普遍?!?/p>
2009年,國家安全飲水工程落地,鳳凰池村數千米的供水管線打通了,為村民們送來了解困水源,但缺人管、漏損大、浪費多等問題也更加突出。
以前沒水受困,現在有水了還要繼續受困?去年12月,聶家河鎮集思廣益打開思路,決定在鳳凰池村推行智能水表項目,建立供水智能管理系統。
很快,規劃設計拿了出來,村民卻有顧慮?!按蠹抑饕獡乃亢蛢r格問題?!贝妩h支部書記周友洪走訪后道出了村民的顧慮。
說不如做。村“兩委”班子拿出了《鳳凰池村集中供水規范管理方案》,制定出“基礎定價+階梯定價”水費收繳方案。村民代表大會也趁熱打鐵召開,這次,規劃和方案一次通過;鎮里主動“出擊”對上爭取到項目資金;幫扶單位宜昌市移動公司發揮專業優勢,為村里布設水源監測控制設施,實時監測調度水源。
經過半年多的建設,鳳凰池村“智慧水網”逐步成熟,今年7月投入使用。主管網和全部設施24小時自動運行,186戶農家水表每周傳輸一次數據,“云平臺”進行匯總、分析,精準管控。損漏也能及時被發現,數小時內便能維修到位。
水變“聰明了”,生產生活也悄然改變?!坝辛酥悄芩?,每戶用了多少水,花了多少錢,一目了然,節水也就成了一種習慣?!睂B毠芩畣T胡長喜高興地說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