剛剛過去的“十一”假期,宜都新晉4A級景區——青林休閑旅游區度過了一個火爆的黃金周,升級后的青林樂園,盛放的粉黛花海更是為景區錦上添花,吸引不少游客前來游玩打卡。
青林寺有5公里長的清江岸線,山水資源豐富,2003年,青林寺村興起網箱養殖,成為有名的小漁村,2017年5月,清江全面取締網箱養殖行動打響,青林寺被迫面臨“轉型”危機。
危機伴隨轉機。2017年,宜昌市人民警察業務技能訓練基地落戶青林寺村,42戶村民需要搬遷安置,失地村民如何安置?村民說了算。村“兩委”班子充分收集群眾意見,大家最終形成共識:就地城鎮化。
在建設過程中,設計方借鑒多地建筑風格,結合宜都地方生活和居住特點,參照城市小區標準,修建了桐樹堰小區一期工程,翹角、飛檐、粉墻、黛瓦,古色古香、韻味十足。
至此,青林寺大步邁上了文旅康養產業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,短短幾年,村集體收入節節攀升,去年,該村農業收入480萬元,村民務工收入2200萬元,市場主體旅游總收入約8000萬元,總收入突破億元。
村黨總支書記廖豐一語道出發展“竅門”:“我們村大小事都要經過村民大會,村民共同協商決策,大家心往一處想、勁往一處使,村里發展越來越好,大伙兒生活也越來越幸福?!?/p>
隨著全市共同締造活動試點工作的深入推進,從鄉村到城區,從“圍樓夜話”到“屋場會”,黨員干部“沉下去”聽民聲,真干事解民憂,干群攜手共建共享幸福生活的景象隨處可見。
在姚家店鎮油榨坪村,一條“富民路”正在火熱修建中。曾經,村委會一度擔心擴寬道路會占用老百姓的房前屋后地,村民不支持。群眾的事群眾議,12個灣落的屋場會相繼召開,好處、困難一一擺了出來。
“修路是件大好事,我家不要一分錢補償!”老黨員羅遠萬率先表態?!拔覀兿劝亚f稼提前收了”“有力出力,投工投勞我沒二話”……20余戶農戶無償讓出土地55畝、山林18畝。短短4個月,這條長10公里、寬8米的“富民路”路基平整工作完成。
松木坪鎮茶元寺村計劃遷移公交站臺,先后召開4次屋場會,每次參與人數至少30余人,項目得以順利推進。
陸城街道清江社區江家大堰小區,今年由原農業局宿舍、司法局宿舍等6個老舊小區完成改造后組成,圍墻被拆除,打通“微循環”,小區居民出行難、停車難等問題迎刃而解。
共同締造,真諦在“共”。宜都市委書記譚建國表示,全市上下要以共同締造理念細化治理單元、創新載體、攻堅難題,充分發揮“圍樓夜話”“屋場會”“樓棟長”等優勢,引導群眾決策共謀、發展共建、建設共管、效果共評、成果共享,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推動共同締造向縱深發展,讓共同締造在宜都結出豐碩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