+ + + + + + + + + + +
在湖北,縣域經濟占了全省GDP近六成,在全省的經濟大盤中起著關鍵作用,縣域“小荊彩”如何撐起全域“大精彩”?10月4日起,湖北衛視《湖北新聞》推出系列報道《“荊”彩百縣行》,探訪湖北縣域正在發生的新變化。第一站,走進全國百強縣宜都。去看看這座因水而興,向美而行的小城,有怎樣精彩的轉型故事。
+ + + + +
一碗咸味綠豆湯下肚,再來兩個裹滿辣油的包子,宜都人的一天開始了,但這,還不夠味兒。
記者趙黎黎:“早晨起來怎么有喝酒的習慣?”
湖北宜昌宜都市季狗子包子顧客李先生:“有啊,每天早上二兩?!?/p>
喝早酒是生活在長江邊老一輩人的儀式感,早些年江邊貨運的裝卸工人和漁民大多夜晚工作天亮收工,清晨來上二兩小酒,一晚的疲憊悄然散去。這樣的過早儀式,延續至今,在清晨的酒香里,是宜都人骨子里自帶的碼頭文化。
湖北宜昌市宜都市枝城鎮白水港村村民劉澤翠:“這是我們工作的地方,這是生活的地方?!?/p>
眼前這個展覽室,將劉澤翠的記憶,閃回到上個世紀,由于宜都地處長江與清江交匯處,靠水吃水,長江捕魚,清江養魚,曾是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維持生計的重要收入來源。
湖北宜昌市宜都市枝城鎮白水港村村民劉澤翠:“全靠這個手把握住,把握住了撒網。每個星期就是這樣的老繭都把它剪掉,都是纏的那個膠布,醫用膠布。別人見了就笑,說你戴這么多金戒指?!?/p>
常年和水打交道,魚和風浪不知道哪一個會先來。
湖北宜昌市宜都市枝城鎮白水港村村民劉澤翠:“1980年結婚,1981年那時候小孩兒才半歲。我在沙灣,洪水把我的船掀翻了。我心里急得沒得法,我的船就靠在浮子上。我就過去搶我的小孩兒,我的老婆也不見了,我也不管,什么都沒管,我一個手拉著小孩兒,我一個手去搶她?!?/p>
當時,有人沖他喊,只能保一個!可劉大叔硬是一個也沒放棄。孩子和愛人必須得一起護著,這才算守住了家。在風浪里爭取生活,讓江邊的這些人,和江邊的這座小城,自帶一股戰天斗地的魄力。三十年后,宜都,也面臨了一次和劉大叔一樣的艱難“選擇”。
記者趙黎黎:“來宜都還有一個非常獨特的體驗,而且是只有這里才有的體驗,就是下到水池里跟我們魚群有一個親密的互動。那大家先猜一下這個池子里面價值多少?賣個關子我們下去看一下?!?/p>
湖北清江鱘魚谷特種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季堅義:“里邊好多歐洲鰉,它的魚卵在明星餐終端價格能賣到300多萬,一輛勞斯萊斯緩緩向你駛來?!?/p>
鱘魚,本是養在清江里,全世界70%的魚子醬,都產自這里。但2016年,為了長江大保護,宜都要在一年間內拆除全部鱘魚網箱。百萬條鱘魚眼看著就要無家可歸。
記者趙黎黎:“當時網箱拆除的時候并沒有放棄這個區域的產業?!?/p>
湖北清江鱘魚谷特種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季堅義:“既要青山綠水,又要金山銀山。撤網箱不撤產業,還要促進這個產業的升級。通過這幾年的努力,我們基本都達到了,目前是兩個車間在全球是最大的?!?/p>
湖北清江鱘魚谷特種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季堅義:“完全沒有牙齒,沒有攻擊性?!?/p>
記者趙黎黎:“它是兩億五千年的活化石,網箱拆除的時候它們來這里會有不適應嗎?”
湖北清江鱘魚谷特種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季堅義:“初期還有一些應激反應,現在養它們的水質還是清江的,所以沒什么變化,很快就安靜下來了?!?/p>
拆網箱不拆產業,長江邊的宜都,既要生態、也要經濟。五年時間,季堅義帶領團隊,建了這個8萬平方米的室內工廠化養殖車間,從鱘魚養殖到產品深加工,致力將鱘魚產業打造成宜都的新名片,但考慮長期可持續發展,季堅義選擇做減法,每年產值控制在1億左右。
湖北清江鱘魚谷特種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季堅義:“大家很熟很熟悉的中華鱘,國家一級保護的長江鱘,這些我們都要進行孵化,都要放流。通過二級保護的其他品種的鱘魚產業化來進行良性循環,保護這些物種不斷進行增殖放流。以保護它為目的,實施適度的產業化。像我們做這個行業20多年了,沒這種執著這種情懷是很難堅持下來的?!?/p>
一代又一代大巧破難、大勇不懼的宜都人,即使面對網箱拆除、化工搬遷、漁民上岸等傷筋動骨的轉變,依舊在風浪里,以戰天斗地的姿態轉危為機、尋找新生,既擁有了一江碧水,又以近千億工業實力躋身百強縣。不止一面的宜都仍在探索前行,解鎖新“城”就。